首页
搜索 搜索

我和我的村丨“楼中村”的振兴事儿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3-04-27 13:47:55

讲述人: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卫生健康局派驻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双渠口村第一书记 姜海亮

初到双渠口村,这里和我想象中完全不同,没有低矮的房屋和广袤的田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耸立的高楼。因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双渠口村已完成了整村搬迁,村民“上楼”成了居民,这“第一面”着实令我措手不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没有粮食种植任务,“两不愁三保障”不存在问题,甚至“两个高于”目标也基本实现,这样一个村,应该怎样打开驻村工作局面,又该如何发展才算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踌躇满志的我心里犯起了嘀咕。

干部脚上有土,群众心里不堵。在与村“两委”坦诚沟通、深入交流之后,我觉得“实干”就是我开局的“敲门砖”。与网格员逐户走访摸清底数、同村民促膝长谈、倾听村情民意……我了解到双渠口村共有劳务移民31户165人,而这部分人恰恰是搬迁“上楼”后的重点关注对象,他们家底儿薄,收入低且来源不稳定,这些“关键少数”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如何让这些劳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呢?

记得第一次到丁斌家时,他对我们的态度特别抵触,不停抱怨:安置房暖气不热,住得不舒服;媳妇出去打工还被拖欠了很多工资……他嘴里的一句句怨言,反而成了我的一项项任务清单。为解决安置房暖气不热的问题,我和村干部多次协调供热公司,入户测温并安排人员免费维修。终于,他家暖气热起来了。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我又与金凤区法院、劳动监察大队多次沟通了解,帮他追回了拖欠的工资。

“姜书记,你可帮我办了件大好事!”丁斌从开始对我的抵触,到主动帮我向劳务移民宣传政策,这样的转变也让我明晰了未来的工作思路——把村民的一桩桩小事、难事变成实事、暖心事。

乡村稳则国家稳,乡村治则百姓安。驻村工作走上正轨后,我盯上了邻里关系这块治理空白。因村民搬迁上楼,打破了原有的农村地缘关系,转变为新型邻里关系,难免会因为“张家垃圾放李家门口”“老王家孙子半夜在家里跑来跑去吵着楼下小刘”而发生争吵。为此,建立一个和谐文明友善的邻里关系迫在眉睫。

为此,我跟村“两委”成员一致认为,先从完善村规民约入手,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村风、淳朴民风,才能让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走访了大量的老党员、道德模范、老村干部后,我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针对双渠口村特点,重新修订了《双渠口村村规民约》,因务实管用,在村民代表大会顺利通过。为了更好执行,我们还实施积分制管理,引导村民参与自治,不断弘扬尊老爱幼、孝亲近邻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在我们居住的地方环境干净了,邻里之间关系也熟络了,跟以前住在庄子里一样,很亲切。”村民谈起这些变化,无不竖起大拇指。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尤其是双渠口村这样已没有耕地的新型农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更需要掌握“火候”。在双渠口村,失地农民创业园项目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大头,园区入驻企业14家,现有职工400余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200万元以上,但耀眼的成绩下,各个企业却越来越孤立,同质化竞争也出现“不良反应”。

如何将这些“孤岛”串联成“高地”?我决定以党建引领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为此我们申报党建项目,在园区内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党员教育管理、招商洽谈和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服务。在联系服务企业的同时,还探索推动企业积分管理制,通过“四议两公开”村民代表决议后,每年从村集体合作社收入中拿出20万元对企业进行奖励,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实现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双赢。

2022年,双渠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46万元,在辖区走在前列。今年,我又策划实施了黄河东路街道村企共建“乡村振兴合伙人”签约仪式。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向周边21家企业发出了“乡村振兴合伙人”邀请函,力求形成村企共建、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格局,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X 关闭

今日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