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即时看!“momo大军”兴起,既反网暴就莫当“法外狂徒”

京报网     2023-05-18 19:13:01

大头、豆豆眼、握着小爪爪的粉色小恐龙,与这个头像一起出现的昵称是“momo”……一段时间以来,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可能会发现,昵称为momo的账号几乎无处不在。媒体调查显示,仅在小红书上就有200多个相关用户,豆瓣等平台也都有其身影,改名momo似乎成了互联网文化的一种新潮流。


(资料图片)

所谓momo,并不特指某一个人,而是由一群互联网散户组成的匿名群体。起初,诸如此类的造型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而随着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momo大军”,这场集体行动也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犹记社交媒体刚兴起时,这一虚拟空间成了不少人摆脱现实束缚,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理想世界。然而,一轮轮的技术升级除了带来信息便利,也让隐私被窥伺、私域被占领,迅速给人带来强烈的社交倦怠。与此同时,与日俱增的非理性讨论也加剧着网络戾气。观点稍微相左就攻击谩骂,动辄诉诸人肉网暴,当受害者名单越来越长,在社交媒体上“不敢发言”也就成了普遍心态。这个角度上,与其说momo们是在主动跟风“更名换姓”,倒不如说是希望获取一份“泯然众人”的安全感。

加入“momo大军”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隐私、防范网暴,这一点还有待检验。不过可以肯定,尽管匿名潜水的需求始终存在,可这些高度雷同的头像与昵称,又多少给人一种被水军围攻的既视感,进一步降低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更值得警惕的是,群体之下,当一些人穿上匿名的马甲、戴着相同的面具,网络发声反而容易变得更加随性,甚至不乏momo戏称自己为“法外狂徒”。当然,头像与昵称只是表象,每个用户都有独一无二的账号ID,互联网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绝不存在什么法不责众的幻觉。但透过这场网络狂欢也能看到,主动隐身换不来交流和谐与彼此尊重,倒给平台治理提出了更多考验。

正如“江湖骗子”“已注销”等网名已被部分平台制止,当momo们显现出扰乱秩序的风险,平台恐怕也不会坐视不管。但相比于一次次复盘,平台更需处理好的是公共与隐私的边界、扬善与制恶的关系,让用户感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网络安全感。对于网友而言,主动隐身也许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可长期来看,少一些情绪宣泄、极端思维,多一些同理心和包容心,或许才是追寻集体网络舒适感的解药。毕竟,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风气,既会让所有人受益,也决定着我们“数字化生存”的最终走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实习记者 高源

流程编辑:U022

X 关闭

今日医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